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,建构适应高职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框架,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和基础。思政部积极响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,加强、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。本学年,思政部继续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试点,并在上学期试点的基础上在2018级学生中全面推行。期间,江琴老师的以“经典精读”助力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(以下简称《思品与法律》)课的教改试点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提供了一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式。
一、教改出发点:“民族精神+时代性+个体性”相结合,实现立德树人
一个民族的经典,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的缩影,是其文化形态、思维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体现,亦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。开展以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为中心的家国情怀教育,以“仁爱共济,立己达人”为中心的社会关爱教育,以“正心笃志,崇德弘毅”为中心的人格修养教育,是高职生核心素养的灵魂所在。传统儒家文化成就的是“内圣外王”之道,道德修养、人格素质的提升是为“内圣”,服务社会和国家是为“外王”。“学而优则仕”、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已被传颂和践行千年,更展现了儒者的忧患意识与担当精神。
“经典精读”型的《思品与法律》课堂把“经典精读”、“时事解析”、“生活感悟”相融合,实现 “民族精神+时代性+个体性”相结合,通过一条主线把“精神”与“文化”、“时政”、“生活”相贯穿,“理”与“情”互通,实现立德树人。
二、经典选择: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学相结合的视角精选经典,以中国经典为主、西方经典为辅
《思品与法律》课堂对于经典的选择,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儒学相结合的视角来精选,并且以“崇德返本”的中国经典为主、以“穷智见德”的西方经典为辅。如《思品与法律》(1)就精选了《论语》、罗素的《我为什么而活》、勃兰兑斯的《人生》等,《思品与法律》(2)将阅读《道德经》、《傅雷家书》、卡耐基的《人性的弱点》等。在推荐的书目中,又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。
三、经典精读:“课外”与“课内”相结合,“读书会”与“课堂”相结合,“读书报告”与“考核”相结合
老师推荐与课堂主题紧密相联的“经典精读”书目或是篇章,学生课前、课后精读,课堂上带着问题精讲,并由经典联系时事,最后落到大学生个体的生活实际。
学生亦可参加思政部的“经典精读”读书会,读书会书目亦是根据本学期课程主题精选,一个月精读一本书,并在阅读完毕后由老师指导进行阅读交流与探讨。
同学们阅读经典书目后需撰写读书报告,读书报告将阅读感悟、课堂认知、生活经验相结合,实现理论的升华、修养的内化,老师对读书报告进行批改、点评,并作为
平时成绩的50%进行考核。

图:课堂热烈讨论

图:读书会上“经典精读”

图:撰写读书报告
经典的价值趋向是多维的,既包含情感共鸣、思想启迪、逻辑思辨,还包含审美体验等,经典所蕴含的广博深邃精神亦可转化为现实修身的思想来源。本学期的教改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学生的参与性、积极性不断提升,对于《思品与法律》课堂的深化学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,我们也将继续完善、优化“经典精读”的《思品与法律》课教改方案。
思政部:江琴图、文